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镇江材料)
潮起扬帆,小行当成就大产业
1949年4月22日傍晚,长江扬中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冒着枪林弹雨,奋臂摇着满载解放军战士的小木船冲向南岸敌占区,由此,镇江迎来了解放与新生。
风好潮起正扬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几代镇江建筑人闻鸡起舞、砥砺奋进,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打造建筑精品,蓄势做大做强,让瓦木行当育成经济发展的支柱。
奋斗 “小舢板”变身大航船——民营企业的代表
总投资1.5亿元、建筑规模2.8万平方米的集团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开工,总投资2亿元的长山旅游度假酒店集团副业项目开工,被认定为省级建筑业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省建筑业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迈入2019年,江苏润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可谓喜事连连。
江苏润祥建设集团现有员工600多名,是一家以建筑施工为龙头,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市政装饰工程、建筑材料生产销售、港口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年产值十多亿元的大型多元化产业集团。翻开润祥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奋斗”二字始终伴随左右,沉淀为润祥发展壮大的强劲源动力。
1996年12月28日,润祥的前身--镇江索普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诞生。提起索普,镇江人都知道,这是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当年是白手起家,就借用了索普这块牌子。”江苏润祥建设集团董事长陈洪祥回忆说,与大型国企搞股份制合作,就是希望能够在基建项目上搭上“直通车”。
在镇江建筑市场逐步红火的那段日子,与一众本地或一批外地进镇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相比,索普建安活脱脱市场中的“小舢板”。初创阶段,包括陈洪祥本人在内,长期户外作业是常态。“可能就是那时候晒黑的吧。”陈洪祥拿自己黝黑的肤色打趣说。
就这样,十几个胸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硬是凭着苦干精神,用手拉、用肩扛,一块砖、一桶泥,一把刀、一杆尺,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囊括建筑、地产、建材、港口仓储物流等多个产业领域。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规模不断壮大,2004年12月,陈洪祥脱掉“红帽子”,正式组建民营企业江苏润祥建设集团。
工程做大了,企业壮大了,但“苦干”至今仍是润祥人的精神底色。2010年,润祥人凭着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气神,成功中标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的南徐新城商务A区项目,为了打赢这场大体量、高难度的项目攻坚战,集团副总经理陈国兴坐镇指挥,亲自带领项目部一班人精心组织施工,圆满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该项目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建筑施工文明工地”“江苏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南徐新城商务A区A1酒店工程2016年成功申报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最高荣誉奖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实现了镇江建筑业本土总承包施工企业创成国优奖零的突破。
经过整整22年的奋斗,润祥现已发展壮大为一艘“大航船”。站在新的起点,董事长陈洪祥正带领他的团队向着“企业做强,专业做精,员工做富”的目标奔跑。
创新 “草台班”蝶变领头雁 ——改制企业的典范
2019年4月,由镇江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苏省境内最高的广播电视功能发射塔——228米高的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发射塔,在扬州市邗江区顺利建成,成为扬州市地标性建筑。该塔为双曲线造型,采用钢材1600余吨,施工人员克服吊装高度高、结构复杂等一系列难题,采用多项新技术,确保该塔吊装一次成功。
镇江建工集团被誉为中国建筑行业滑模领域的“铁军”,在镇江本土建筑企业创建的3项国优工程中,其独占2项。目前企业年施工能力达80亿元以上,是镇江唯一的中国滑模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滑模工程用户满意单位,企业有18项科技成果获得社会承认和推广,取得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4项、国家专利3项。
镇江建工集团的前身为镇江地区建筑工程公司,于1978年12月13日由一支流动施工队为班底组建而成。1983年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时,更名为镇江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2003年1月因企业改制,更名为镇江四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更名为现名。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来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工程施工业务遍及全国、涉足海外。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劈荆斩棘,用集团董事长陶运平的话说,是创新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就针对滑模施工工艺具有工期短、质量优、效益好的特点,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经营思路,对滑模工艺不断改进、创新、拓展。企业成立科研开发领导小组,与东南大学、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滑模领域前沿课题研究、攻关。组建若干个能干大工程的“科技攻关型项目部”,重点承建“高、大、难”工程,扩大企业在国内滑模界影响力。
亚洲目前最大的大连北良港百万吨粮仓群,工程造价近2亿元,共由158只筒仓组成,施工难度大。当时业主面向国内外招标,企业以工期短、方案优、造价低一举中标,随后派出顶尖的“科技攻关型项目部”进行攻关,打破冬季不能滑模施工的禁区,采用多项新技术,快速优质完成建设,赢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镇江建工的滑模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近年来,企业走出国门,先后开拓了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海外市场,并在越南福山水泥厂施工中,成功滑升70米大直径筒仓。
目前企业累计完成筒仓、烟囱、水塔、造粒塔、电缆塔、电视塔、桥墩等滑模工程超过1000项。2018年,其承建的西津音乐厅及实验剧场工程再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服务 “瓦木行”扶成大事业 ——合力助推谋发展
鸦片战争前,镇江就有了进记建筑厂、瓦木公所。新中国成立时,镇江营造厂有100多家,但队伍多为“临时工”,有工则干、无工则散。
伴随着共和国前行的脚步,1951年“公营镇江建筑公司”组建,镇江首次有了固定建安施工队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江建筑业迎来春天,逐渐形成建筑、测量、勘察、科研等配套齐全的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制的成功,镇江建筑业更是活力迸发,行业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展,截止2018年底,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的企业已有1269家,所从事的工程施工业务不仅涵盖民用、工业、公共、古典园林、设备安装、工程装饰装潢、钢结构等门类,而且走出市门、国门,业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亚、非、欧、拉美等四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近几年,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正在提速推进,走出去拓展市场谋求发展已经形成氛围,从而有效促进了全行业稳中求进的发展。经统计,“十二五”期间,镇江建筑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6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2倍;进入到“十三五”期间,处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行业仍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镇江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98亿元,同比增长9%;签订的合同额1316亿元,同比增长6.6%;交纳税金35.1亿元,同比增长35.1%;到“十三五”末,全力打造镇江建筑业千亿产业的目标有望实现。
镇江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各级党委、政府在积极打造良好政务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与动力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立于1991年的镇江建筑行业协会,则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双向服务,工作成果斐然。
2012年下半年,协会就如何加快全市未来几年建筑行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议,拿出对策。而正因协会的有效作为,促成了政府促进镇江建筑业加快发展系列举措实施,时任市委书记在调研报告上批示“要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市长亲自参加首次以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加快建筑业发展动员大会”,并作重要讲话。《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建筑业发展的补充意见》相继出台。市政府首次邀请我市15家建筑业骨干企业老总参加加快行业发展专题研讨早餐会,市长、分管副市长与企业家同桌就餐,共商行业发展大计。时隔六年之后,协会又积极聚集广大会员单位谋求发展的欲望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诉求,主动参与到由市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促进我市建筑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文件研究制定的工作中,并通过助推作用的发挥,终于促成了《镇江市人民政府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19]23号)政府红头文件于今年3月下旬正式出台。应该讲,这次市政府再次出台的有关全市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的普遍赞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鼓舞了全行业上下谋求加快发展的士气,进一步增强了全行业上下谋求加快发展的信心。
近几年来,协会积极的拓展服务职能和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先后与镇江律师协会、纳税人维权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工作联动合作机制,与市人社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协作,参与组织建筑行业职称评审和事故预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尽力服务于会员单位和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协会在切实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三大职能的同时,还积极参与苏陕扶贫协作”公益活动,每年资助10名贫困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得到省、市两级民政部门的一致好评,也使协会伴随着时代和行业发展而同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镇江建筑业将不忘初心,筑梦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向千亿产业目标攀登!
镇江建筑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8229号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中山东路381号中山大厦5楼
邮箱:zjjzhyxh@163.com 电话:0511-85217200 传真:0511-85217200